neufund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2021年通胀不会导致美联储加息】美国超过美联储2%目标的物价涨幅可能不足以维持到满足美联储的加息指引。
预计今年通胀率将超过2%,到2022年,通胀率将回落到2%以下,到2023年将逐步上升至2%以上。
让通胀维持低位的因素并没有消失。
一部分的通胀上升是合意的,物价在未来几个月还会上升。
供应链终端导致一些商品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虽然经济前景不错,但风险依然存在。
到今年年底,失业率将降至4.5%或更低。
目前金融稳定风险适度。
股票和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估值正在上升,这反映出投资者对风险的高偏好、低利率和积极的经济前景。
中国的角色:定海神针 中国的全球角色在这一次疫情前后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体现,去年是对全球产业链起到了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当全球都不能生产的时候,中国提供了全球生产链的风雨中的安全港,夯实了中国制造的吸引力。
今年我为什么说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会小于发达国家呢?因为中国已经率先政策回归常态了,稳步退出了刺激,而且开始引领全球,对一些西方国家想做没能做的,对平台巨头,对虚拟货币,对各种资产泡沫的监管,这与发达国家实际上宽松的刺激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是对通胀的表现不一样,而且中国的这种政策选择可能会使得中国在全球的角色里面,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链的定海神针,还会对全球在后疫情时代经济治理的机制提供基石经验的作用。
首先回归经济增长本身,我想大家还是比较担忧中国经济去年在疫情中先进先出,率先复苏,但是今年以来有些数据,有些波动。
尤其是大家关注的像消费为主的一些指标,似乎复苏的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快,后续动能在哪里?会不会出现经济的二次探底。
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这次中国经济恢复的持续性还是会保持的,下半年和明年经济依然会回到疫情之前的潜在增速的轨迹。
今年我们全年GDP预测是9%,这就意味着未来三个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每个季度环比年化折年率是6%,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
如果算两年的同比增速,因为现在为了剔除疫情期间的基数效应,从国家统计局到私人部门做研究的时候,都用两年复合同比增长,未来三季度有望在5.8%左右。
对明年GDP的预测,我们也是5.8%左右,中国基本上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回到疫情之前的潜在增速的轨迹。
因而,本周若美国CPI继续走高,美联储此后在下周的会议决议中料仍会继续坚称此状况是因为今年以来因为经济重启,需求回升,而供给端反应不及所造成的暂时性错配,并会继续安抚市场称在年底之际市场供需就会重趋平衡,从而令物价走势重返正轨。
在此同时,4-5月间整体仍不及预期强劲的就业数据,也会继续坚定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信心。
负责监测美国通胀率表现并适时做出政策反应的美联储过去数月以来一直强调,当前通胀走高的原因是因为美国经济在经历了疫情重启之后正处于重启的档口,在疫苗得到普遍注射,令疫情新感染与死亡规模都明显下降,从而令政府和卫生部门放松了公共场所的戒备等级后,此前积累的大量消费需求正在被补偿性地集中释放,这也暂时性推高了市场物价水平。
于是,PCE通胀率同比水平在4月达到了13年高位3.6%。
而业内专家同时预计,5月CPI将继续录得0.5%的环比升幅,令同比升幅从4月的4.2%进一步飙升至5.0%。
本文链接:http://www.shuxiaoye.com/whtz/5073.html
已有0条吐槽